談起學生在學校如何用餐,你會想到什么?學校食堂里望不到盡頭的隊伍?還是食堂阿姨的常規操作“一勺抖三抖,肉肉全沒有”?還是到學校外面光顧打游擊的麻辣燙阿姨、煎餅大樹……這些我們都太熟悉了。
然而,有一個學校顯得那么與眾不同。
近日,浙江浦江縣堂頭中學1200多名學生蒸飯的視頻在網絡流傳。在這里,沒有一個清潔工,沒有一個保潔員。要吃飯,自己淘米、蒸飯,學生分菜,飯后自己的飯盒自己洗,自己的事情自己完成。
據了解,蒸飯制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流行,隨著經濟的發展,許多學校都已經改變了措施,學生自己排隊打飯??墒牵憬纸h堂頭中學依然堅持蒸飯制,是浙江省僅存的一所讓學生用飯盒蒸飯的學校, 學校這樣的舉措,是為了養成學生熱愛勞動、講究衛生、勤儉節約的好習慣。
實行蒸飯制,是教育最艱苦的開頭。
在七八十年代,經濟還沒有那么發達的時候,讀書本來就是一件奢侈的事情。那時候,大多數人家中沒有太多的余錢,所以,在交完昂貴的學費之后,在學校的伙食就是一個大難題。所以那個時候,流行蒸飯。自己從家里帶來糧食自己蒸。每天早上,早早起來,淘好米,放好水,每天安排兩個值日生,將整個宿舍的飯盒抬到食堂去蒸。如果手里些余錢,就自己加點菜。經濟緊張的同學,或者從家里帶個雞蛋放進飯盒里蒸。也或者蒸個番薯、芋頭飯,這頓飯就這么解決了。
不知道大家是否記得《平凡的世界》里的孫少平一家,哥哥孫少安有讀書天賦,可是因家境困難,不得不輟學。孫少安深以為憾。故而鼎力支持弟弟孫少平讀書,孫少平雖然可以繼續學業,因為沒有沒錢,所以每次學校開飯,他都是最后出來,在大桶里取那兩個屬于自己的黑饃饃。黑饃饃是最差的食物。孫少平對知識十分渴望,可是“黑饃饃”又讓他的自尊十分受挫。
如果孫少平的時代是蒸飯制,那么他就不用在大庭廣眾之下,拿起那個象征貧困的黑饃饃的吧。一個飯盒,解決了他的吃飯問題,蓋起來的飯盒,也可以維護一個少年僅有的自尊。
所以,在那個艱苦的時代,蒸飯制解決了莘莘學子的后顧之憂。就在這艱苦的條件下,他們汲取了知識,完成了學業。那是教育艱苦的開頭。
堅持蒸飯制,是對教育初心的堅守。
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2019年全國1卷的作文題目:
“民生在勤,勤則不匱”,勞動是財富的源泉,也是幸福的源泉?!百砼d夜寐,灑掃庭內”,熱愛勞動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,綿延至今。可是現實生活中,也有一些同學不理解勞動,不愿意勞動。有的說:“我們學習這么忙,勞動太占時間了!”有的說:“科技進步這么快,勞動的事,以后可以交給人工智能?。 币灿械恼f:“勞動這么苦,這么累,干嗎非得自己干?花點錢讓別人去做好了!”此外,我們身邊也還有著一些不尊重勞動的現象。
作文題目里提到的“不理解勞動,不愿意勞動”的現象,在現實中不是少數。而堂頭中學用實際行動告訴你,只有自己動手,才能豐衣足食,沒有清潔工、保潔員,所以只能你自己淘米、蒸飯、洗飯盒。不做,餓肚子吧!該學校用實際措施,堅持40年,堅守教育初心,培養學生熱愛勞動、講究衛生、勤儉節約的好習慣,讓他們自立自強!
也許會有人說,既然這樣,所有學校都改蒸飯制好了!要是在筆者看來,也未嘗不可,蒸飯制確實可以鍛煉學生自己動手的能力。不過新事物的出現,有它的時代理由。舊事物的消亡,也可能大勢所趨。不過,在這樣的時代條件下,敢逆勢而為,堅守初心,筆者就敢為堂頭中學點贊。
不知道你中學時代的用餐是怎么解決的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