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說起馬天宇的時候,大家腦海里浮現(xiàn)的,一定是他在很多年前的那首該死的溫柔。作為馬天宇的成名曲,這首歌讓他的事業(yè)達到了巔峰。在這首歌火了之后各種各樣的通告隨之而來,節(jié)目和活動的邀約也隨之增加。馬天宇在大家的視野里,變得越來越活躍了。不過在之后的發(fā)展里,馬天宇卻沒有將自己緊緊的禁錮在唱歌這一個范圍里。他在不同的領(lǐng)域里勇敢嘗試,最終在大熒幕上,也有了自己的作品。這樣的發(fā)展讓他的身份又多了一層。
不過相對于現(xiàn)在在大家面前光鮮亮麗的他,從小的成長經(jīng)歷卻給馬天宇不一樣的人生。他小時候出生在山東德州的貧窮的農(nóng)村,物質(zhì)條件出奇的差。小時候家里父親和母親的關(guān)系一直不好,兩人一直鬧矛盾。而母親的身體健康狀況也越來越差。在馬天宇五歲的一天,媽媽說身體不太舒服,讓馬天宇給她去買一點藥。于是媽媽便把藥名寫在紙條上,讓他拿著紙條去買藥。馬天宇便乖乖的去診所把藥買回來。
回來的馬天宇,趴在床上就睡著了。不知道過了多久,馬天宇醒來以后,發(fā)現(xiàn)身邊的媽媽怎么叫都叫不醒。他這才意識到媽媽可能已經(jīng)不在了。他媽媽走的那一天正好是八月十五日中秋節(jié)。在以后的日子里,每每到了這個別人家團聚的日子,馬天宇就會拿起鐵鍬,去媽媽的墳上清理一下雜草,給媽媽放上一些好吃的水果。每一次說道這里馬天宇總是眼淚止不住的流。
后來慢慢長大的馬天宇,為了能夠有更好的生活。在自己深思熟慮之后,便只身一人踏上了去往北京的列車。那一年他只有十幾歲的年紀。去往北京的路上,他的兜里就僅僅只有七毛錢,他找了一個餐館給別人打工,結(jié)果餐館卻要身份證復印件。到了復印店之后,復印的錢又用去四毛錢,就這樣,馬天宇拿著僅有的三毛錢在北京度過了自己的第一個月。